浦东好干部 | 他一身正气,每走一步都留下一个深印
| 招商动态 |2016-06-30
按
近日,浦东党建微信、浦东党建网对新区推选出的“善创新、敢担当、有作为”的好干部进行了连载报道,受到了广大微友的点赞。“七一”前夕,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敬请关注。
今天,继续带大家看浦东的好干部--陶勇。
人物小传
陶勇 浦东新区惠南镇党委副书记、城北村党总支原书记
陶勇
雷锋同志曾说过“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共产党员就像钉子,组织把你安排到哪里你都必须永不生锈,闪耀光芒。惠南镇党委副书记陶勇就是这样的“砖头”和“钉子”,从村干部到镇长助理、工商联党组副书记,从支援边疆担任莎车县委常委、副县长,再到惠南镇担任党委副书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将近二十年,他用行动实践和证明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
从最基层干起,昔日穷村变富村
1997年10月,32岁的他进入南汇区新场镇果园村村委会工作,1999年8月被选为村主任,2001年8月开始担任村书记、村主任,一干就是整整十年。现在的果园村是新场镇有名的富裕村。可在十年前,它却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光欠债就达100多万元。
从陶勇开始,果园村土地开始向种田大户集中,全村农业开始走现代化、规模化道路。村里还成立了两大合作社,统一指导农民种植,统一配送农资,统一田间管理。村里还通过举办桃花节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推广本地农产品。 经过几年的经营,村民“难卖”的问题解决了,新场还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新场水蜜桃、矮脚青。二者已经成功走出新场,享誉沪上,受到市民的热捧。如今,新场的两大合作社每年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不仅如此,果园村还利用村民集中居住节省下来的土地,建造了3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并引导村民入股,入股农户每年能分到每股3000元的红利。
果园村富裕了,村委会将收益更多地用在村民身上。每逢春节、重阳节、大暑天,该村都会为6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发放慰问金。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全面补贴,人均补贴力度达到70%。此外,村里还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为考上一本的大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等。
尽管已经调离了果园村,但至今,村民们还念念不忘带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陶书记。
浦东新区总工会副主席徐惠平一行前往慰问我区援疆干部、市劳模陶勇。
放飞西部的梦想,
改变莎车面貌的“陶县长”
凭着对党的忠诚,对祖国西部的眷恋,2010年8月22日,他踏上了援疆的征程。由于组织的信任和工作的需要,他成为中央国家机关第七批援疆干部的一员,从国际大都市上海来到深处内陆的西北边陲----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工作,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当第一刻踏上莎车的土地时,他就暗下决心,立志要安心边疆、安心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援疆干部的夙愿,他在此度过了三年零五个月。
莎车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陶勇向上海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陈靖同志汇报莎车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
打那以后,他在工作、生活中,很快就结识了莎车县的干部、职工和多方人士;他被组织上分配分管“三农”工作,面对诸多困难,他努力工作,精心规划,争取项目,合理发挥好每分援疆资金作用。他具体负责的富民安居房建设,3年累积完成5万多户,切实解决了莎车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也让当地群众直接享受到中央和上海援疆政策的实惠。
他牵头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引进上海先进农业技术,通过温室育苗,提高了苗木质量,得到了全疆的认可。他力推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巴旦木种植产业,种植规模达70多万亩,使巴旦木真正成为莎车的支柱产业。
他克服水土不服等重重困难,但从没怨言,援疆前的一口好牙,回沪后补换了一半假牙。
他始终牢记光荣使命,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招商引资,合作交流,拥军爱民等活动,用实际行动在上海和莎车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树立了上海援疆干部的良好形象。
援疆期间,他结对了7名莎车贫困学生,自掏腰包十多万培养他们读书成长,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心学习。
回沪后,每次莎车的干部来到上海培训或考察,一定会给陶勇打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