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知遇恩父子情
| 招商动态 |2017-05-06
5月2日,在经开区(头区)金威龙管道公司,高长生的儿子高修杰(右一)正在和工人们一起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
5月2日,工人图尔荪·努尔敦和努尔艾合买提·吾守尔正商量着最近排练节目的事。看到阿达(维吾尔语,意为父亲)走了过来,他们佯装没事一般继续打扫厂区卫生。
两人计划着,端午节为阿达一家准备几个节目,感谢他十年来的知遇之恩。
图尔荪·努尔敦他们所说的阿达叫高长生,是经开区(头区)绿谷社区金威龙管道厂的董事长。
创业
“你们聊什么秘密呢,给我也说说。”头发花白的高长生笑着和工人们打招呼。
“阿达,后面你就知道了。”图尔荪·努尔敦故作神秘,对着努尔艾合买提·吾守尔吐了一下舌头,生怕露出破绽。
高长生哈哈一笑,指着一旁的儿子高修杰说:“有事不方便给我说,就给你们二哥说。”
30岁的图尔荪·努尔敦和高长生结缘,得追溯到2006年。他家在泽普县,当年该县招商引资时,高长生在当地建了一家热力公司,图尔荪·努尔敦等另外70余人成为了这里的工人。
可供暖期结束,工人们又都闲了下来。
“得想办法让他们全年都有活儿干。”高长生回忆,八十年代初从河北来新疆创业时,就受到过各族同胞的帮助。他从一开始创办企业,每任司机都是少数民族同胞。
他最终决定,将表现突出的工人们带到自己乌鲁木齐的管道厂继续工作。
11年来,图尔荪·努尔敦他们不仅是高长生的员工,还被他当作儿子一样关心和帮助。大家都称高长生为阿达。
回报
从2007年开始,图尔荪·努尔敦、努尔艾合买提·吾守尔等20余名工人先后来到高长生建在经开区(头区)的管道厂工作。
这10年,来回的路费都是高长生给,工厂为工人们解决食宿,每年古尔邦节和肉孜节,高长生会和儿子开车到泽普县,为每个工人家里送去羊肉和新鲜水果。
2012年,图尔荪·努尔敦的父亲住院做手术,花光了所有积蓄。那段时间,他每天愁眉苦脸。
高长生偶尔得知此事,拿出10万元让图尔荪·努尔敦不要耽误父亲的治疗。
此后高长生并未催他还这笔钱。图尔荪·努尔敦就把弟弟介绍到工厂工作,兄弟俩用每月的工资还清了借款。
32岁的买买提明·托乎提说,他一开始来工厂什么都不会,是阿达让技术人员教他修理机器,如今自己成了技术人员。
已成为副厂长的努尔艾合买提·吾守尔说,2006年前,全家一年的收入不足5000元,现在每个月的收入都在6000元左右。
高长生说,工人们一直都很努力地工作,2011年,工厂接到一笔大订单,正好赶上了少数民族过节,工人们主动放弃过节,留下来加班,如期完成了订单。
十年间,高长生利用节假日带工人们去吐鲁番、喀纳斯、四川等地旅游,让他们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亲情
2014年,高长生退居二线,将工厂交给儿子打理,儿子也把工人们当作兄弟一般对待。
“我这辈子最感谢的就是阿达一家。”图尔荪·努尔敦说,他的孩子此前得了急性脑膜炎,走投无路时,二哥给他打了一万元,还托人帮他把孩子送到医院,最终孩子转危为安。
去年,高长生的老伴因眼疾做了手术,工人们见到二哥高修杰就会询问病情。
图尔荪·努尔敦多次找到了高修杰和高长生,说自己想把眼角膜捐给阿姨,回报这十年的恩情。
“我没想过让他们回报,反而要感谢他们的付出。”高长生说,这10年,如果没有工人们的努力,产品不会销路越来越广。如今虽然退休了,但时常挂念着他们,经常到工厂转转,用带着河北味儿的维吾尔语和工人们打打招呼,工人们也会用带着河北味儿的汉语回复。
“我们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连口音都那么像。”高长生每每说到这里,都忍不住与工人们一起哈哈大笑。
"经开区头区零距离"图文、视频征集活动进行中,一经采用给予50——1000元不等的奖励。
详情点我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